主講/董媛卿(親職教育專業講師)
在商業宣傳推波助瀾的影響下,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經常安排孩子四處學才藝,讓孩子覺得很不耐煩,也不珍惜。
白天上課,晚上補習,回來再複習,很多孩子每天這麼忙碌,不僅花了很多時間,家長也花了不少金錢,培養孩子的能力一定得花大錢嗎?家長可不可能靠自己的教導來啟發他呢?如果你能瞭解什麼是潛能的話,自己就能幫得上孩子。潛能的培養,不需要花費很多錢,只要有合適的方法,就能被啟發出來。
潛能大致上分成五種,有好奇探索心、觀察力、記憶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反省力。
一味制止會抑止好奇心發展
好奇探索心簡稱「好奇心」,是一種心理態度。孩子只要看到會動的東西,不論是自己或別人的,都會想多看兩眼、想摸一摸,更想把玩。家長若因擔心孩子在別人家中隨便碰摸,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家教,或者即使在自己家裡也一味制止他碰觸很多東西,這就表示你認為那些東西比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重要。
如果我們怕孩子弄髒、弄壞東西,不允許他觸碰,久而久之孩子對很多事物就不想去看、去瞭解,更不會想知道現在這個和以前看過的有什麼不同,他對很多事物都沒有特別的感覺;或是他會在你不容易規範到的地方無意識地碰觸,例如,到了百貨公司就伸出手漫無目的地四處亂碰或隨意拍打等等。
原本擁有強烈好奇心的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,經三年、五年、十五年,習性養成之後,好奇心就全給澆熄了。
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?
當我們從孩子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好奇時,要鼓勵他摸摸看、玩玩看。如果東西裝在盒子或袋子裡,可以讓孩子先猜猜裡面可能裝著什麼,如果猜錯了,也不要急著數落他或告訴他答案,此時反而要耐心鼓勵孩子打開來看,讓他求證是否猜對了。這樣的過程代表著:我允許你、我鼓勵你去看看、去摸摸看、去玩玩看!
延伸思考可擴大理解和認知
在引導孩子發展好奇心的同時,也要把規範放在裡頭,例如買了一些東西回來,孩子對袋子裡的東西產生好奇,可鼓勵他先猜猜看是什麼,再提醒他:要等全家人回來後才能拿出來一起吃……。
若孩子問:「為什麼?」「如果爸爸今天很晚才回來,那要等到什麼時候?」即使你還不確定,也要針對他的問題作出回應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或者建議他自己打電話問爸爸……。
孩子的好奇心若與家中的規範抵觸時,要提醒他,當孩子提出進一層疑問時,便繼續跟他討論和澄清,促使他思考,擴大他的認知與理解能力。透過一層層地推敲,讓好奇心持續發展下去,增加刺激與反應的互動,而不要停留在反射性的動作,只有單一的一次反應。
在鼓勵孩子觸摸的時候,家長心中要能放下擔憂。例如,孩子對桌上的蘋果產生好奇,在觸摸的時候可能會弄髒了外皮,或是握不穩而掉落地面,此時,我們不要斥責,否則也會扼殺了好奇心的發展。
觀察四步:看到、細看、看出關聯、整合連結
孩子小時候找不到東西時,便會問:「媽媽,我的筆呢?」「我的書包呢?」
媽媽環視四週就說:「在沙發上!」或「在那邊呀!」
孩子又問:「哪裡?在哪裡啦?」
若媽媽為節省時間就直接把筆或書包從沙發上拿給孩子。久而久之,孩子會愈沒有觀察力,看待事情只有單一的角度。
觀察力就是將所見事物整合思考的能力,也就是展現推理與歸納的能力。就像觀察星座判斷方向,從星星的位置、大小、亮度,再結合相關的天氣、季節,之後再整合歸納出方位,這就叫做觀察力。
觀察力分為:看到、細看、看出關聯性、整合連結等四個步驟。國小四年級以下的孩子主要是由眼睛觀察來學習,這也是為什麼國小教材裡有很多視覺學習的畫面。
要培養觀察力,可以先從觀察生活中某人的舉止或做事過程開始,把這些過程當成一個個畫面,請孩子觀察後,整理他所看到的畫面,例如有生氣的畫面、有開玩笑的畫面……,接著讓孩子連結這些內容,詢問孩子,從那個人的表現上整體來看,他是想要做什麼?讓孩子做出結論,判斷那個人是在跟人生氣吵架還是開玩笑鬥嘴……。
一問一答刺激觀察力的延伸
培養觀察力有幾個要訣:
第一:把握時機。與孩子相處的任何時刻,都是培養觀察力的好時機。也就是「看到」。看到東西、把握時機,讓孩子跟我們都一起看到這件事情。
第二:提問。提問的目的是要孩子學習主動思考。當我們與孩子一起看到某個東西或某一件事情發生時,可以問:「你看到什麼?」引導孩子細看,讓孩子仔細地看這個畫面或情景。
第三:延續問題。除了問孩子看到什麼,還要延續再問:「除了這些,你還看到什麼?」「這東西讓你想到什麼?」透過與孩子的一連串詢問與回應,讓孩子除了看到整個過程,並去思維其間相對的關聯性。這種延續性的問題至少要問四個以上,才能延展觀察的廣度。
第四:比較性的問法。例如:「這東西與某個東西像不像?」或「它跟你以前看到的某物有什麼不同」等等,用比較性的詢問,讓他跟以前的經驗相連結。
第五:延伸到其他事件。不單只跟東西做比較,而是還要跟旁邊或周遭的人或事物等作比較。延伸是讓透由前面的一連串過程,與過去的經驗結合,整合出相關的連結,作為未來為人處世的參考。
例如上次到麥當勞,孩子點了可樂;這次到肯德基,還是要點可樂。你可以問:「麥當勞的飲料、杯子、價格和食物與肯德基的有何不同?」「遊樂設施有何差異?」讓孩子除了喝可樂之外,也張大眼睛觀察和比較周遭的事物,有所觀察並進行思考。心中有定見後,以後對任何事情就不會只說「隨便」,而在別人做了決定後又有抱怨。
有了這樣的觀察力,就能隨時隨地欣賞不同的事物,到了藝術館也不至於只是走馬看花,而能細細品味。
記憶力訓練從細節回想開始
記憶力的培養,就是不斷地問他曾經發生過的事,這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的。
例如:「今天去早餐店你買了什麼?」「口味呢?」「大碗還是小碗?」「多少錢一碗?」「那家店是什麼店名?」周邊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問,如有想不起來的部分,我們可以提醒他,透過對話來訓練思考與記憶。
記憶力訓練,不限於當日發生的事情,一個月前發生的事情也可以,同時所問的內容需包含細節,讓他可以經由回憶,喚出很多的聯想,叫出已輸入腦中的資料。
有些不經意便能記住的東西,那是一種瞬間記憶,如果沒有這樣不斷的做回憶的練習,孩子就不會習慣把記過的東西反芻出來。透過這樣的訓練,對於生活點滴、周遭事物能有多一點的關注,也可促使孩子主動去注意一些事物。
孩子記憶力增長後,對學習會有所幫助,例如筆劃多的字,能很快的記下來,而不會把一個字分成兩半來抄寫,造成錯別字很多的情形。
還有,隨時要讓孩子自己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。對幼稚園階段的孩子,可要求他想出四種解決的辦法;到小學階段則要求他想出六到八種方法。
如果孩子想出的點子不好,不需急切的阻止,這會扼殺他繼續想下去的意願,也不應該馬上去評斷孩子的看法,不要讓孩子從你的表情或肢體中感覺到你不同意,否則孩子發現你不贊同,便不再說下去,也就不再動腦了,他心裡想的是:「反正我怎麼說,你都有意見嘛,那就算了!」
鼓勵自主思考解決問題方法
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,最重要的就是要他「多想」。所以在孩子想出第一個方法後,繼續問:「還有嗎?」「還有其他方法嗎?」
鼓勵他去想、鼓勵他用腦,讓他學習主動思考,讓他在想出解決辦法時,進一步思維哪些合適?哪些可行?當能主動思考時,遇到事情便不會先入為主,主觀認定是別人讓他生氣,別人不順他意。
例如,星期假日全家去動物園玩,孩子滿心期待,到了之後卻花很多時間在排隊上。回來後孩子對於整個活動有一些抱怨,之後對去動物園便沒有意願。
其實,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回憶整個過程,找出不喜歡的原因,並去思考如何調整才可開心的玩。孩子可能就會想到:假日人多,非假日便不會如此,未來應該排在非假日去動物園,便不會有這般不好的感受。
若是某件事情的整個過程讓自己的感覺很好,表示當初的主觀認定與結果是契合的、和諧的;若是感覺不好,則須思考是否變更某些細節,就可讓之前的主觀認定與最終的結果契合?若仍認為不契合,便從過程中找出哪些步驟是造成當初想法與結果不一致的原因。
經常反省覺察有助增強執行力
反省不是針對結果,而是回憶過程,回憶剛開始做某件事情的初發心、想法和後續發生的事情等等。自我覺察則須透過整體回憶後,重新檢視過程中自己的感覺,並思維下次若是重新規劃時,有那些需要調整、修正的地方。
反省力包含反省、自我覺察和自評。透過反省和自我覺察,才能夠為下一次的安排做更好的鋪路。最主要的是把過去所經歷的做整理,增強符合預期的部分,以強化自我信念,對於不合預期的部分,則思維如何調整。
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,不論是規劃或面對事情就會有更好的態度,以及懂得事後的反省,讓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好、更順遂。
一個人具有反省力後,就會瞭解如何才能讓自己好好完成一件事;怎麼樣的步驟,會讓自己表現得好。
他可以有依有據地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成敗因果,不會做無謂的比較,而充滿嫉妒,浪費自己很多生命跟心力;也不會羨慕別人,因為很多的事情在做之前便已先評估過自己的能力,心就比較自由,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,所以很多的想法都能達成。
而自評就是自我能力的預估,預估自己的水準。有了自我預估的能力後,便會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、計畫能力和執行能力等,也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只要父母願意多花些時間,孩子能力的培養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,希望父母們都能好好把握,珍惜跟孩子相處的時光。
留言列表